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黄蓉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发布时间: 2016-08-24

 

黄蓉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黄蓉生:西南大学教授)

    3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立足学科发展的历史经验,直面学科建设的客观现状,破解学科发展的现实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过而立之年后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由此须处理好学科与专业、主渠道与主阵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关系。

  一、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实现学科与专业间的互助互存

  “学科”与“专业”在高校是两个既彼此区分又紧密联系的概念。“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即是说,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学问体系的集中体现。而“专业”主要指根据科学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是一种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二者又紧密联系。设置一定的专业,总要有一定的学科支撑,尽管学科与专业之间的支撑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专业可以依托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而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个专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间的紧密关系,也要把握二者的区分性,密切观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实践创新,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而孤立地搞学科建设。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非常鲜明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肇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设置并与其发展建设相伴相随。198441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提出“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有条件的还可培养研究生”,[1]批准南开大学等12所院校首批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此外,还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学制年限、开设课程、招生规模等相关事宜。《意见》的下发,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今天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实际上,尽管在此之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讨论,但当时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称谓,普遍的提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一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认识不够明晰稳定,这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录归属的变动略见一斑。《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1987)将“思想政治教育”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3)将“思想政治教育”列在教育学门类中“思想政治教育类”下,并注明“可授教育学或法学学士学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将“思想政治教育”列在法学门类中“政治学类”下,并注明“可授法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0)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列于法学门类中“政治学”下。《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将“思想政治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列在法学门类中“政治学”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以下简称《通知》)在法学门类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所属二级学科。其后,“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目录”分别于2008年、2012年作相应调整。从这一调整变化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基于专业设置划定其学科归属的。进一步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是相伴相随的。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成立往往是以明确而特殊的研究对象、系统而整体的知识体系、标志而显著的理论成果等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专业初创阶段是难以称得上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的。因为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到底以什么为研究对象,蕴含着哪些特殊矛盾和规律,有什么样的知识理论体系,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正是伴随着专业建设的推进,立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编写系列教材入手,渐次开展了理论研究,产生了系列研究成果,探究并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规律性问题,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认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推动着学科发展,学科发展离不开专业建设。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学科建设和专门人才的正规化培养提供了依托平台、制度保障与合法性依据。”[2]

然而,在推进学科建设的现实中,却存在着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没有处理好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关系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脱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搞学科建设的“偏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已不再是“小学科”,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超过70家,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有数百家,但不少有硕士点、博士点的单位并未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这就意味着这些单位是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因为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缺乏健全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开设不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系统性课程,从而使这些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处于一种“缺基础、欠发达”状态,在少量的研究生培养中经营着学科建设,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局限。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随意化”。一些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重视不够,偏离学科固有的规律性。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中“就汤下面”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是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然规格和本来需要开设课程,而是限于现有的师资能开出什么课程就开什么,以至于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万金油”,体现不出专业的学科性和学科的专业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归属处于“漂浮”状态。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窄化”。在一些办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只局限于“师范”,把培养的目标锁定在中小学政治课教师,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在实际中,却存在将人才培养予以“窄化”的现象,即简单化地对应中小学政治课教学内容开设课程,未能按照“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

  事实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需要正确认识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努力在学科建设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能为学科建设提供师资保障、氛围支持、成果积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相应地,搞好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助于推动专业发展,为专业建设提供依托和支撑。当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务必深刻认识到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之间理应是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关系,应总结专业设置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立足专业发展取得的既有成绩推动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二者的区别,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应避免和纠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窄化’、‘泛化’、‘通识化’、‘替代化’等倾向。”[3]

二、处理好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关系,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基础

  从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发展为由主阵地、主渠道两部分构成,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态的思想理论教育。30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建设,既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效,也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以集聚合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

  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共同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实践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前者主要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具体的课程设置历经数次改革,其间最主要的体现是“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的颁布实施,但无论其具体课程如何变化、教学内容怎样调整,本质上都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者主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实际,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二者共同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鲜活实践。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应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任何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误,都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来不利,使之弱化实践基础,丢失其中的智慧和营养。

  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依据《通知》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者要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无疑只是观念层面的推理和书斋中的冥想。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远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把理论讲授和研究变成照本宣科的“学术游戏”;而一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又疏于开展理论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停留在经验层面。这两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真正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之中,游离于学科之外。一般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三部分构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迫切需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量,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人。

  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紧密关联,所有的实际工作者都应该成为学科中人,推动学科发展。同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也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与己无关的事情,以旁观者身份冷眼观之、漠然视之。当前,在个别院校就存在一些从事专业学科的教师,尤其是一些从校门到校门、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师,既未直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未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验,专业教学、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从概念到概念,依靠纯粹的逻辑推理、理论演绎、实践假设等来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难以为主渠道主阵地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部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5]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发挥整个队伍的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演变为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事情。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都行动起来,让主渠道与主阵地联动起来,共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

三、处理好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应用特性

  2005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作出“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决定,新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20084月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旨在逐步形成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唯一的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为理论性强的基础学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鲜明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努力从基础理论学科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如果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何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开展理论研究?而要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熟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掌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这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几个二级学科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再有,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懂得马克思主义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论是从理论维度还是从实践维度而言,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精通。这就意味着,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几个二级学科的依凭,而且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置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及归属,关系到学科存续发展的固本强基。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避免地会沦落为纯粹的教育技术学,成为无所负载而驶的‘空车’”,[6]同时也就失去了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所以构成一个学科生态系统,根本就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学科使命和理论基础,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学科理论基础,又都要对马克思主义开展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有着鲜明的实践应用特性。进一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走出文本,走近大众,走进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生机和实践活力。“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呢?这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7]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突出其应用性特色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体的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善于运用它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分析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应用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其他几个二级学科共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为研究对象,相互支撑、不可分离,因而应维护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共生共建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际,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发挥“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就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只能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的研究中去把握,离开对相关理论学科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规格和要求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整体性特点,必须从整体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共生共建关系,注重相互之间的依托与支撑。

四、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助推教研并进的学科发展

  任何一个学科在建设发展中都存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特有的话语范畴理论体系与实践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场域非常广泛,这要求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际,处理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做好了教育教学工作,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供研究的新课题。科学研究做好了,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新观点新材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存在割裂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现象,一些人只注重教学活动,疏于开展科学研究,缺乏联系实际的独到见解表达和创新思考的呈现,跟不上学科前沿;也有一些人科学研究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论回应,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呈现出“两张皮”现象。还有一些人热衷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兴趣不大、热情不高,理论研究缺乏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难以有效地回答学生的现实困惑和疑虑。这些情况的存在,无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还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处理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需要,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课程教学中的学理问题;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直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中建立起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形成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门学问。而目前的问题是,不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没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了解甚少,少于去关心和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去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遭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挑战时面临尴尬,拿不出像样的研究成果破解其中的难题。还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如试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简单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样的认识并非毫无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各二级学科之间的确存在一定联系,但不是简单的对应。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它的确要支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这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研究和支持其他课程。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系,理应让研究面向教学、支撑教学、直面教学,同时让教学服务研究、检验研究、推动研究,实现教学与研究的互动、教学者与研究者的统一。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回应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现实之需。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而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必须借助教育这个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引导活动。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促进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践行的学科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应该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关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层面的实践。这就要求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取向关系问题。所谓宏观取向是指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时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研究背景,立足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全方位探究社会大局的思想政治教育,揭示社会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所谓微观取向则着眼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局域实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的精细解剖探究学理、研究理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呈现出浓厚的微观色彩”,并分析这种“微观”色调形成于其以教育学为底色的学术史,提出要建设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即从宏观与整体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8]当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整体态势中观照宏观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协同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4][5]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47738.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3]石书臣.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6]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7]毛泽东选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4.

(文章选自《思想理论教育》20152期)